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声说道:“我永远是韶山那个叫毛伢子的孩子。”
1990年夏天,67岁的毛远志被胃癌折磨得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为了让子孙们知道她的人生故事和过往经历。
趁着头脑还清醒,她讲述了自己父母与毛主席之间的温暖往事,曹全夫在一旁用录音设备记录着这一切。
她完成这些事情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六十七岁。
毛远志和她的伯父毛泽东之间发生过哪些事情?她当时向毛泽东提出了什么请求呢?
【毛泽民:我们离婚吧】
毛远志是毛泽民的女儿,她的父母之间也有着一段曲折的感情经历。
毛泽民在指挥革命斗争时,环境异常凶险,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志牺牲。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那些场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望着身旁的女儿,毛泽民心里明白,此刻妻子和孩子的安全最为重要。为了保护她们母女俩的安全,他决定与妻子解除婚姻关系。
王淑兰心里难受极了,对她这样一个缠过小脚的女人来说,离婚简直是天大的打击。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和家族观念,会怎么看待她这个决定呢?
王淑兰坚决反对离婚,她明确表示即使离了婚,自己也不会离开丈夫家。为此,她与毛泽民展开了激烈争论,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毛泽民态度坚定地说,为了亲人的平安,他建议王淑兰最好跟他保持距离。不然的话,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恐怕会连累到她。
王淑兰望着丈夫坚定的目光,明白他已经拿定了主意,便不再多言。
她既拦不住丈夫投身革命的决心,又放不下丈夫对她们母女的牵挂。
为了让老公安心闯事业,王淑兰加入了党组织,一个人挑起了照顾女儿的责任。
她领着孩子一边要饭,一边秘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王淑兰是个坚强的女兵,她的女儿毛远志从小就特别乖巧。母女俩一起坐过牢、拾过荒,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日子,但小姑娘从未被这些困难吓倒。
她从小就干过苦力,还被送去别人家当了童养媳。
【远赴延安求学】
毛泽民得知女儿的消息后,立即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把女儿送到延安去。
随信寄来的图纸上画着详细的设计方案,看到父亲这么费心费力,毛远志心里暖洋洋的。
小远志心里很纠结,她实在不忍心让妈妈独自在湖南吃苦受累。但她也很清楚,想要改变现状,让妈妈和自己过上好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
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她才能像她大伯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远志特别想她爸爸,尽管她小时候的记忆中关于爸爸的部分已经模糊不清,但她还是忍不住常常想起他,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想到马上就能见到爸爸,她兴奋得整晚都合不上眼。
她满怀期待来到延安,却没能见到父亲,心里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她也明白,父亲是个做大事的人,这种情形在所难免。
毛主席对这个唯一的侄女格外疼爱。
然而,毛主席注意到远志没有受过教育,于是很快安排他进入延安的保育小学开始学习。
远志学习特别用功,深受所有老师的好评。
远志虽然是延安人,但一直在湖南生活。来到北方后,他对这里的生活方式感到很不习惯。
远志从小胃就不太好,在北方生活时,那里的主食小米饭她消化不了。没办法,她只好去食堂要些锅巴,用水泡软了当饭吃。
远志本来胃就不好,这下疼得更厉害了。
主席身边的人觉得于心不忍,每天都会给远志一块钱,让她去买碗粥充饥。
没过多久,毛主席听说了这个情况,他对远志说:“你得习惯啊,光喝粥是填不饱肚子的。”
远志听了大伯的建议,慢慢适应了异地的气候。这是大伯教给她的第一个道理:要学会融入新环境,而不是指望环境来迁就自己。
【病房里的爱情】
毛远志从小基础就差,学习上赶不上其他同学,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书本中去。
可这么一折腾,她那本就虚弱的身子骨实在扛不住了,从小落下的老毛病——偏头痛又找上门来了。
她去杨家岭就医,毛主席得知此事,坚持让她安心静养。
等她身体康复后,再专心投入学习,这段时间是她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最久的一次。
毛主席像慈父一样关心照顾她,让远志这个从小缺乏关爱的孩子感受到了温暖,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不再四处漂泊。
毛主席的教导让远志领悟到人生的第二个真谛:健康才是奋斗的基础,没了它,别的东西都靠不住。
要想干革命,没有一副好身板可不行。
后来,远志因为长时间工作太累,身体出了问题,住进了延安医院。就在这儿,她碰到了这辈子最爱的人——曹全夫。
曹全夫来自山东,曾在延安的抗大系统地学习过革命理论。
在投身革命之前,他本就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领悟。
病床上,他依然坚持传播马克思思想和毛泽东的革命理念,这让远志深受吸引。
远志常和他探讨人生哲理,时间一长,两人之间慢慢产生了感情。
离开医院后,远志和曹全夫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虽然只隔着一条河,却很少见面。
远志小时候缺少关爱,后来谈了恋爱,身体慢慢变好了,连一直困扰他的头痛也缓解了不少。
远志一直渴望这样的感情,它让从小缺乏关爱的他体会到了家的温馨。
1945年,因为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远志决定带着曹全夫一起去见自己的伯父毛主席。
一来是去看望很久没见的叔叔,二来是带男朋友给叔叔看看,让他帮忙参考参考。
【毛主席:“这后门我同意开!”】
毛主席见到久别重逢的侄女,心里头乐开了花。
吃饭时,毛主席关心地问起远志最近的工作,还和她的男朋友聊了聊,态度很和蔼。
听说曹全夫的工作履历后,毛主席对这个侄女婿很是欣赏。为了表达认可,他特意夹了一筷子肉放到曹全夫碗里。
此刻,远志的目光转向曹全夫,两人脸上都露出了犹豫的神情,好像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正盼着毛主席能伸出援手。
毛泽东注意到侄女似乎有话要说又犹豫不决,便主动问道:"闺女,遇到什么困难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只要不违反原则,伯父一定尽力帮你解决。"
远志终于说话了:“伯伯,我打算和全夫一起去东北,可全夫不在名单上,我们想请您帮个忙......”
当时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开辟新的根据地,便派出了大批干部前去开展工作。
远志和曹全夫也想去,可惜名单上没有他们的名字,只好向毛主席申请,希望能破例让他们参加。
没想到主席还没听完就拍板了:“行!这个方便之门,我准了!”远志和曹全夫一听,顿时喜上眉梢。
孩子结婚这种大事,父母肯定得在场。大家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远志他爸毛泽民那儿。
他们向毛主席打听:“他如今在哪儿?我特别想见到他。”
毛主席愣了一下,慢慢放下手中的筷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低声说道:“他啊,在1943年的时候,被那些反动派给害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远志像被雷劈中了一样,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日夜牵挂的父亲,竟已悄然离世多年。
她的伯父毛主席,同样独自承担着失去亲弟弟的悲伤,还要抚养年幼的她。
我这辈子,和父亲相处的机会少得可怜。
她哭得说不出话来,毛主席也是满脸泪水。
毛主席对远志说,你要牢记你父亲的遗愿,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上。
远志轻轻点头,抹去了眼角的泪痕。
她明白,父亲是为了革命理想,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
毛主席强忍悲痛,独自扛下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抚养着让自己时刻想起那段伤心的往事,这让远志心里更加敬佩和感动。
她下定决心,要追随父亲的脚步,像父亲和伯伯那样,团结大家,把党的工作干好。
【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后,远志和曹全夫的工作地点经常更换。
远志从不抱怨,勤勤恳恳,一直冲在完成党的工作的最前面。
多年来,远志考虑到毛主席工作太忙,所以很少去打扰他。
1963年,远志才得以出席毛主席的生日庆祝活动。
毛主席见到远志,笑着打招呼:“你可算来了,怎么老不见你过来坐坐?头疼的毛病最近好点没?”
尽管很长时间没见面了,毛主席还是没忘记她常犯的头痛。
这让她心中充满感动:虽然家人无法团聚,但彼此的心却紧紧相连。这份深厚的情感让远志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
饭后,主席想多留她一阵,便没让她马上离开。他们拉了好一会儿家常。
毛远志一辈子都在照着毛主席教她的道理做人做事。毛主席的话一直鼓舞着她,让她不断努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
1976年,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
但远志明白,他的叔叔,那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毛主席,肯定已经找到了他内心追求的真谛。
毛远志一生都遵循着伯父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轻声低语:"我永远是韶山走出来的孩子。"
毛主席的思想,就像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和平年代,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理念和学说,已经转化为党和人民珍贵的智慧宝藏。
作为后来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毛主席的崇高理念,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下一篇:没有了